《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122说:海水物语之三十二:何谓海洋社会科学教育
作者:李明春 来源: 访问:47 日期: 2023-07-21
何谓海洋社会科学教育

20世纪末,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全面迅速发展和整体水平在社会进步中地位的提升,国内有学者提出我国“海洋人文科学”的概念。其实“海洋人文科学”在西方发达的海洋国家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而是与海洋自然科学相辅相成,构成推动一个国家或民族海洋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正如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海洋科学技术的重点归纳为:科学文化进步、探索和开发海洋财富、生命支持系统的研究保护和其它包括海洋管理、海洋经济、人才与教育等四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在世界海洋中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科学一分为二,平分天下的比重。但仔细研究便会发现,把海洋科学文化进步的研究放在第一位,首先强调是推动海洋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整体性研究。其后的二、三方面是自然科学研究。而第四方面的研究是前三个方面研究的延伸和成果的运用,在这里海洋人文科学研究被强调出来了。

图片

图:国内首座大型全潜式海洋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

为我国“海洋人文科学”争名,这并不是惟一的根据。因为世界海洋史已经证明了,对于一个海洋国家来说,海洋文化的发达与否,其直接表现为国民海洋意识的强弱;而国民海洋意识的强弱,则直接表现为国民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自觉性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国民对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自觉性高低和能力的强弱,则直接影响到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则直接影响到国家海防的巩固和建设以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与兴衰。由此,我们不难想到,虽然我国现代海洋事业较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国民的海洋意识仍然在较低的层面上徘徊,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此,许多学者纷纷呼吁:大力发展我国的海洋文化,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当称有识之举。但此重任不是海洋自然科学所能完成,而是海洋人文科学的己任。这便是几十年来,尽管海洋自然科学工作者不断疾呼海洋如何如何重要,而许多国人并不买账,其症结就在于有别于大陆文化的海洋文化通道尚未打通,文化传播梗阻了与社会人的广泛融通,长期延续导致社会人反映迟钝,国人海洋意识淡漠。

这种文化梗阻现象的产生与长时期存在,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海洋与陆地相对而存在的自然属性的巨大差异,即环境差异使长期生活在陆地上的国人对大海存有陌生感;二是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独尊地位的深刻影响;三是传统文化内陆性主流特征的影响;四是长期以来对海洋的依赖性局限和受开发利用水平的限制。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些原因,并认真地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找到有效解决这种文化梗阻现象的途径,才能使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提高开发、利用海洋的自觉性不流于空话,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

图:孔子博物馆

今天,中国东部沿海的临海工业是中国最优良的资产集群,集中了全国40%的人口,GDP占全国的60%。但今天的沿海地区同样承受不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海洋文化特征中的商业性、慕利性已无可掩饰地在东部沿海地区强烈地显现了出来。与此同时,无可否认的是海洋的现实存在与其资源潜在优势和生存空间优势无疑提升了它的社会与文化定义。存在决定意识,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今天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向海洋发展的价值趋同,这必将萌生文化意识并沉淀为文化。

图片

图:钦州港

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赋予海洋事业同样需要有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建设各个发展层面所相应具有的文明链条。海洋人文科学必须回答在其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便谓之道。如孔子曰:“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学·中庸》第84页,山西古藉出版社)。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人们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不可离开的,如果离开了,即就不是“道”了,把“道”加以修明阐述并推广之为“理”,教理乃人文科学之功能。

教理,源始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