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101说:海水物语之十一:海洋文化的摆渡者
作者:李明春 来源: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919 日期: 2022-12-28

海洋文化的摆渡者

——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百说致读者

2020年9月,值笔者在中国海洋学会公众号专栏推送"潮说海洋文化"杂文100期时,笔者以"记录时代海洋的码字匠“为标题撰文致读者。
记得致文中写道:每周推送一文,历时两年多笔耕不辍,劳其筋骨,伤其心智而无悔,只是有感离开母校后弃理从文误入"歧途",心存愧对母校,愧对当年的老师教诲之恩。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执此从文,有老友说我至爱海洋矢志不渝,有熟悉的朋友说我忠诚事业老矣精神可嘉,有不相识的朋友有感于我老骥伏枥壮心不己,还有人质疑于我老脸无颜有何所图?
对此,我无言以对。虽然内心有不被理解的酸楚,但还是时刻提醒自己不改初心,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秉承血气方刚,秉性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好人所好,喜人所弃,笑侃:"活着干,死了算"而不枉此生。
老来多有人喊我"李大爷",其实"此大爷非彼大爷",这称谓虽然与血缘无关却与市俗为邻,但我却喜欢切能品味之后而成为一种力量之源,激励我持续前行而不悔。
也许是年轻时有过从军的经历,所以一直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水兵,永远生活在海洋业界的最底层,既便是迫不得已离开仕途去当了记者或记者站长依然如此,因为底层是我人生有所作为永久的土壤。
从海业己55年了,弃理从文也己40多年了。用东北人的话说也许天生就是个"二杆子",但算来至时下此生出版的著作和撰写文章的总字数大概己有千万字左右了吧?如此的不识好歹,也许是得益于小时候姥姥常挂在嘴边的唠叨与教诲。那时姥姥常说我:"你这个小祖宗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扔一捧,最后腋下只夾了一棒。“意思是说我干事只享受过程而不计结果,只管往前走,不往两边看而一意"孤行",这或许是我的个性使然!
这也许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真谛,从文后的文者生涯有得有失,得之土壤育之茁壮而根深叶茂,失之底层徘徊与仕途失之交臂。
恕笔者古稀之年痴言:目睹五十多年之业态,对于海洋业界来说,我们必须承认其文化的长时期缺位导致社会海洋意识与话语权的缺失,深层次的原因是海洋业界尚未深刻认识到的人文海洋科学缺失潜在的文化危机,这不仅仅是人文海洋科学的危机,同时也是自然海洋科学的危机。文化兴则事业兴,文化强则事业强,这一文化缺失的危机潜在的危害在于"受在上代,报在下代",而导致贻误海洋事业发展。
如果说《潮说海洋文化》100期的主旨在于:繁荣人文海洋科学、传播自然海洋知识、宣传中国主题、讲好海洋故事、弘扬海洋精神、彰显文化自信是笔者的尝试性文化类题材的写作,同时希冀唤醒更多有志于海洋人文科学的年轻海洋人能为繁荣海洋文化尽智尽力,共同开创海洋文化业态的新局面。而《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旨在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与海洋科学精神,抒一己之见尽一己之力,助力海洋事业长足发展。
2021年始,笔者执笔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公众号《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专栏推文,写作的目的依然很简单,依然是想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尽力阐述在经济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关注海洋事业发展及业界人士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素养,以文化的视角关注海洋科学事业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发展,学科的进步,驱魔扬道尽力克服碎片化教育的弊病,而后集事业之大成,促进科学与文化并进。
闯海半个多世纪,身心俱浸海水之中,不敢枉言矢志,只是人在江湖觅最终的文化归宿以安放灵魂。
宋、马存在《赠盖邦式序》中有如下写文:“醉把杯酒,可以吞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我想这也是闯海的男人该有的气魄和襟怀!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鮪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读孔子言,己有顿悟。
人其实是有二次生命, 一次是出生,出生是肉体的;一次是觉醒,觉醒是精神与灵魂的。
人生是一本书,封面是父母给的,而内容无论丰富与多彩都是由自己书写的。多数人一生只是一本书写到底,而有的人因种种原因与无奈,只能把一本书分写成上、下册,或是上、中、下册,但终极结局都是一样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常言说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是老鼠就把鼠道做精,不要羡慕猫过得好;你是猫就把猫道做好,不要嫉妒鼠的任性。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儿是猫做了鼠道,鼠做了猫道,终了一事无成,一无所有。
我,择一业而行文化苦旅。
功利社会,有几句针砭时弊的话十分犀利却真实直白,说出来露骨且难听。但话话糙理不糙而细思极恐:出卖肉体,若没有品相是很难成交的!但是,出卖灵魂就简单多了,只要无耻就够了!
真正的文者,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而时下却尴尬了文者,真正的文者难也,真正的文者苦也,内心深切之苦。
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实现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的异想天开,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和成就永远是属于有能力驾驭梦想的人!
这话说来易,行之却难。
文化苦旅,笔者偏偏择知者寡且不受待见的海洋文化苦旅。
今天的地球,世界海洋热,中国海洋热,地区海洋热。热、热、热,但都不失功利之嫌。然而,热何几时海洋究竟是什么?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单就科学与技术来说尚存有两个误区而任由人听之任之,这该是谁之责?
第一个误区:科学技术是一个独立于经济活动的系统。
科学和技术一直是两件不同的事情,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律。科学的功能是发现,解决的是认识世界的问题;技术的任务是创新,解决的是改造世界的问题。所以,技术一直存在于经济活动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动性的手段和工具,技术创新的概念从一开始就是经济学理论的一部份。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不是科研活动。
第二个误区:技术来源于科学。
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所提到的:“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建构于技术”,“技术不是科学的副产品,而是或许恰好相反,科学是技术的副产品”。
基于此,便有了笔者的"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系列杂文,但因水平有限而杂乱无章,只是想抒一己之见。
说到文者之责,不由得想起了一生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他谥号“文正”,是指经天纬地,文化之忧。意为化成天下曰文;守道不移为正。
 “文正”,彰显的是范仲淹人生之大格局。
只行路,不读书,不过是个邮差;
只读书,不行路,多半是个书呆子   
踌躇之时,一位大学时的同学送给我几句话:知行合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我不一定会拥有很多很多的书,也不可能读很多很多的书,但只想要竭尽全力自己去写很多的书,写很多很多关于自然海洋和关于人文海洋的文章。写关于中国海的书,尽一己绵薄之力如实的记录一个时代自然海洋的中国。关于中国海的故事,尽力而为如实的记述一个时代人文海洋的中国。
因为,穷其一生只为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怀,一种难能可贵的惦记。情怀是一种心境、兴趣和胸怀。惦记是内心一种最好的存在,也是一种最深的记忆,更是一种内心的精神享受。
640 (2).jpg

图:李大爷与友人交谈

 人生海洋,不为出人头地,不奢望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海洋人生,只图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海洋事业的人。
我相信,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功利主义仍然不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海洋热亦是如此。所以,在今后很长的时期里,海洋将是一些人用于凌驾于另一些人的力量来源,包括知识、权利、利益。
近日,惊闻一老领导仙逝而不胜伤感。与友人谈之,友人既是开导又是安慰我言之:生于尘土,归于尘埃,无人例外。而你己是古稀之年,正处在人生伤感的年龄时间段,人生走着走着朋友就远了,走着走着朋友就少了,走着走着朋友就没了……。
今日之海洋文者,是一个时代海洋忠实的记录者,是一个码字匠,也是一个摆渡人,因此只有用心做好自己才能传承文化而摆渡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