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从堦院士

出生日期:1942年11月12日
研究领域:膜分离和水处理
求学经历:1965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化学系(今中国海洋大学),1982年-1984年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修。
工作经历: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理事长,浙江省膜学会秘书长,国际《脱盐和水再利用》杂志编委。</p

相关视频
院士简介

    李敖说:“五十年是什么?五十年是人海沧桑、坟生墓草;五十年是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高从堦用最珍贵的五十年,给了一个不同于李敖的答案。

    五十年来,高从堦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投身于我国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坚持前沿探索,成为国内海水淡化第一人。

    五十年来,他发表论文和会议报告400多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该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组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支。对高从堦来说,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就是生命线。

    4月11日,高从堦院士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高性能膜材料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是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战略性新材料,膜技术是支撑环境污染治理(特别是水的循环再用和零排放)、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的共性技术之一。

    高从堦师从中国膜技术奠基人之一闵学颐教授。“我很感激老师,没有他指路,我就不会走在这条路上。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是老师要为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1965年,高从堦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室工作,两年后国家科委组织海水淡化会战,高从堦当时的任务是用3年时间,研制出性能优异的反渗透膜,并制作一台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样机,实现从海水直接制取淡水。

    高从堦在老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反渗透膜的制备到膜性能测试等各种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不仅成功研制了高性能的醋酸纤维膜,而且完成了反渗透脱盐法日产1吨淡水的板式海水淡化器的技术设计、样机制备和在青岛的朝连岛上进行的现场运转任务。从那时起,高从堦的人生就与膜技术连在了一起。

    1970年,全国海水淡化会战主力移师杭州。从1974年开始,高从堦作为课题组组长,承担反渗透中空纤维膜的研制项目,经过与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努力,从无到有,解决了原料、配方、工艺条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在国内最先筹建了整套设施,研制成功可工程应用的反渗透组件,广泛地应用于纯水的制备和苦咸水淡化,迫使国外相关产品降价30%。

    类似这样的创新成果,在高从堦此后的科研生涯中不断问世。与海外华人王道新博士合作,在国内建成第一条反渗透复合膜生产线,实现反渗透膜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使进口膜价格大大降低;在国内最先筹建了第一套500吨/天海水淡化设施,成功研制海水淡化工程应用的反渗透组件,已在浙江海岛等一些工程中应用,解决了海岛居民饮用水难问题;与上海染化8厂合作,用卷式纳滤组件在国内最先实现了活性染料的纯化和浓缩的新工艺,提高了活性染料的品质,拓展了活性染料的高档次应用,并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今天,高从堦被视为我国膜技术界一面极具号召力的旗帜。“这样的地位不是仅靠发表几篇重要的论文就能奠定的,更是源于高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在膜技术领域孜孜不倦的耕耘和奉献。”高从堦的弟子、浙工大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周勇教授说。

    从中国工程院,到多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高校的相关学科,高从堦承担了大量顾问和咨询工作。他不辞旅途奔波之苦,重要的会议从不缺席,每次会议他的笔记本都记得密密麻麻,始终关心膜技术前沿发展。2013年,年过七旬的高从堦从零开始组建浙工大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创新平台快速成长,成员单位已包括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并在湖州建立研究院,建设中试基地。“高老师到现在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两三篇膜技术的最新外文文献,遇到有启发意义的就分发给我们,材料上写着他的思考。”中心办公室主任陈贤鸿说,“这往往给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高从堦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孵化了一批专业从事膜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工程应用的企业,仅杭州地区就有20多家,杭州也由此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膜产业发展集聚区,膜技术产业年均产值超过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达百亿元。

2018-04-12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记者 何飘飘)、浙江日报

编辑:江英华

https://www.sohu.com/a/228102561_821103